|
一只包子的发展简史包 子 / 的历史 ![]() 蜀 汉 源自宋代高承编撰的《事物纪原》: 诸葛亮南征,取面画人头祭之 相传蜀汉建兴三年(225年)秋天 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班师回朝 蜀国大军行到泸水时 由于天气恶劣军队无法渡河 诸葛亮被告知必须祭祀战死于此的士兵才可渡水 但听闻祭品需要49颗人头 诸葛亮不愿平白无故增加49条冤魂 经苦思冥想想出用一种物品替代人头: 他命士兵杀牛宰羊 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 在外面包上面粉 成人头模样,入笼屉蒸熟 用此祭祀后泸水天气转晴 诸葛亮率大军顺利渡了过去 由于是在蜀国西南蛮荒之地 这种祭品被称作“蛮首” 这种风俗后从蜀国传到全国各地 ![]() 魏 晋 西晋当时的文学家束皙在《饼赋》中这样写到: 于时享宴,则曼头宜设 这里的“曼头”就是“馒头” 也就是现在的包子 《饼赋》中的饼 不过当时的“饼”并非今天意义上的饼 而是所有面食统称为饼 如面条被称为“汤饼” 未经发酵的蒸饼被称为笼饼 它可谓包子的前身 包子的面皮是将面发酵后再蒸熟的 所以不但松软适口 而且易于消化 北魏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记载了该时期的饮食文化。 里面说到: 面一石, 白米七八升, 作粥; 以白酒六七升酵中。著火上, 酒鱼眼沸, 绞去滓,以和面,面起可作。 所以,馒头,就出现了。 ![]() 唐 宋 “包子”的称呼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? 到了唐宋年间 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 不但中原汉族喜欢食用 辽国契丹贵族也将其视为美馔 文物考古中发现的一座辽墓壁画上 有侍女端着一盘馒头送给主人进餐 可见馒头也已成为契丹族家庭的膳食珍品 宋朝:吴自牧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《东京梦粱录》中的“酒肆”记载: 在包子酒店内专卖灌浆馒头、薄皮春茧包子、虾肉包子等 “荤素从食店”则载有笋肉包儿、蟹肉包儿等 这里称呼的“包儿”应该就是方言中的“包子”了 这时包子的馅料已经非常丰富了 不过依旧是馒头、包子不做具体划分的 王栐写的《燕翼诒谋录》中记载:“仁宗诞日,赐众臣包子。”并注曰:“即馒头别名”。馒头之有馅者,北人谓之包子。皇帝都喜爱这个包子,将它赏赐给群臣。 ![]() ▲水浒传中第27回武松在十字坡遇孙二娘 吃的就是包子 包子技艺在宋代种类繁多,做法和吃法都很精细,宋代《事物起源》中记载。宋代的馒头为一种有馅的发酵面团蒸食,形如人头,故名馒头。目前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四色馒头、生馅馒头、杂色煎花馒头、糖肉馒头、羊肉馒头、太学馒头、笋肉馒头、鱼肉馒头、蟹黄馒头等几十种。有史可考的就有“灌浆馒头”、“羊肉馒头”、“梅花包子”、“太学馒头”、“汤包”、“素包”、“豆包”等。依据馅心的大小有所不同,最小的可以称作小笼包,其他依次为中包、大包,种类极其繁多! ![]() 元 朝 元朝的包子和馒头,称呼仍然混用,值得一提的是,元朝国力昌盛,日本和韩国经常派人前来学习先进的民族文化。在《中华名物考》中曾有记载:“京都建仁寺第二世龙山禅师渡海入唐土之际,带回了一个名叫林净因的馒头师傅。于是,馒头就在日本流行了起来。日本的包子文化,其实追根溯源,是从中国传过去的。 韩国的包子,也是从元朝这时传过去的。韩国学者李盛雨在《中韩饮食文化的交流》中有记载:“韩国人从蒙古人那里知晓“霜花”。这“霜花”,就是今天的包子。 ![]() 明 朝 明朝以后包子这个名称越来越普及,后来彻底把馒头和包子分开了,尤其是在北方人的说法里,没有馅的面食用蒸屉蒸出来的就叫馒头,而有馅的被称为包子。这个时候自然也把馒头从饼的分类中单独挑了出来。 ![]() 清 朝 汇编掌故遗闻的《清稗类钞》中记载: 馒头,一曰馒首 屑面发酵,蒸熟隆起成圆形者 无馅,食时必以肴佐之 南方之所谓馒头者 亦屑面发酵蒸熟,隆起成圆形 然实为包子 包子者,宋已有之 老字号的包子铺开始流传 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、面点技艺或独特口味 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取得社会广泛认同, 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。 ![]() 上一篇一只包子的留学简史
下一篇包子的市场前景怎么样?
文章分类:
酷比动态
|